
长江北岸,风起潮涌。9月26日,#2025城市·向新
新居置地「北岸生活」发布会在兼具建筑美学与人文温度的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盛大启幕。
当晚风裹挟着长江北岸的温润气息,美术馆的光影与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葱郁自然相映成趣,城市规划领域学者、地产行业领袖及跨界精英们,相聚于此,以北岸未来生活为探讨核心,展开关于城市进化的深度对话,共同见证北岸人居变革的重要时刻。
当《城市变迁》话剧拉开帷幕,伴随着“小时候,总说上南京,上南京,长大了身边的人都在说来江北,来江北”的心声,江北的变化,早已写进每一个“向北而行”的人的工作和生活点滴里,眼前一一呈现:高楼大厦鳞次栉比,跨江交通网络纵横贯通,创新人才在此汇聚成流.....一幕幕场景勾起在场者对这片土地的记忆与期待。
随后,中规院张超的分享《新时期江北新区认识与规划解读》,则为这份期待注入了理性洞察:“跨江发展不仅是空间拓展,更是城市功能的战略性重组”,他从城市规划、交通脉络、产业布局等多维度论证江北作为“新主城”的核心价值,并抛出鲜明观点:“江北,不再是城市的背景,而是南京面向未来的封面。”
自2015年6月27日获批为国家级新区,江北新区便以“三区一平台”为战略定位,逐步发展为自主创新先导区、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与长三角现代产业集聚区。伴随2019年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的落地,新区进入“双区叠加”新阶段,发展能级持续提升。
南京北站 效果图
如今,南京北站作为国家级高铁枢纽加速建设,将江北推向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节点;东南大学、南京大学、中国药科大学等高校资源的持续注入,则为区域注入强劲智力支撑。一座产城融合、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主城正稳步崛起,印证“未来已来”的城市新趋势。
长江水不仅滋养了江北的土地,更冲刷出它的发展脉络 —— 过去,这里完成了从“空间拓展”到“功能升级”的跨越,而新居,正是这一历程的深度参与者。
“造,适合年轻人居住的好房子;造,让人想安家江北的好房子;造,能引领北岸生活方式的好房子”,是新居置地始终如一的追求。这句话不仅是目标,更是贯穿企业发展历程的初心。在短剧《守梦热土再出发》中,一位新居建筑师的独白道出了这份坚守:“我们在这里盖第一栋楼时,想的是让大家‘有房住’;如今,我们要让大家‘住得好’。”
伴随江北新区迈入“产业新高地、活力新主城”的发展新阶段,人居需求亦不断升级。新居意识到,真正的建筑不应只是物理空间的堆叠,更应承载生活的温度、时间的记忆与情感的延续。
正如新居置地品牌执行官郁靓琳在《跨越|再出发》演讲中所言:“房子好造,但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,经得住生活的检验;能历久弥新,能松弛生活,新居也要向产品的‘长期主义者’和‘全维服务家’的角色转型。”
新居置地通过“开发-运营-服务”闭环战略的持续构建,携手行业优质伙伴,共同回应新时代的居住命题:与万科集团共建生长型可持续社区,打造映象星潮、谷翠星岚;与仁恒集团共立住宅品质标杆,打造城市星皓;与滨江集团共筑美学生活,打造锦绣金陵、锦绣江序。一起为江北新区打造真正意义上的“好房子、好小区、好社区”,共同绘制完整的北岸生活图景。
在「北岸生活」的构建中,新居秉持一致理念:真正的好产品,应超越物理功能的满足,成为情感与体验的载体。
景观设计不再过度追求名贵树种与形式感,转向对“人如何在空间中感受放松”的本质探索。研究指出,被环绕、包裹的环境能触发人体的催产素释放,从而缓解压力。基于此,社区景观以“大小尺度融合”为逻辑展开:
“小尺度”营造安全感,通过植物围合与端景花园打造被绿意拥抱的归家动线,让散步成为治愈日常。
“大尺度”创造释放场,中庭规划“丛林乐园”、“放肆草甸”等主题空间,满足全龄段休闲与放空需求。
“泛会所第三空间”,提供可办公、阅读、运动的灵活场景,承载个体独处与静谧时刻。
同时,项目尤其注重代际情感的连接,例如把老公园的“大象滑梯”搬进社区,这不仅是儿童设施,更是跨越时代的记忆符号,正如南京万科营销部经理季一所说:“我们倡导的理念是,希望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回忆里,能有更多一些的交集。”
景观不再是静态的观赏对象,而是可进入、可互动、可共鸣的情绪场域,真正实现从“限制”到“共融”的体验升维。
人居产品的创新,不仅体现为露台等标志性空间的突破,更在于对日常居住痛点的系统性回应,实现从“面积分配”到“生活容纳”的维度升维。
· 收纳革命:从“量”的满足到“效”的精准
跳出单纯追求储物容积的传统思路,转向“场景化分布式收纳”。通过将收纳空间均衡分布在不同功能区域,使物品按使用频率就近归置,形成高效动线,实现“既放得下,更找得到”的智慧体系。
· 空间平权:关注每个家庭成员的居住尊严
基于对现代家庭结构变化的洞察,户型设计倡导“空间平权”理念。在房间尺度、采光、布局上均衡考量每位成员需求,尤其关注多孩家庭的平等成长空间,部分户型通过灵活隔墙实现儿童房的均质划分。
· 露台哲学:让日常充满创意
针对标志性露台空间,以“技术隐于后,生活显于前”为原则,通过精密挑板角度引光,设置视线挡板化解隐私顾虑。不刻意渲染高阶场景,而是聚焦运动、亲子、休闲等真实生活,让露台成为滋养日常的创意空间。
人居产品的升维,源于对“人”的深度理解,它搭建起生活的舞台;而服务则在此基础上,为居者赋予从容的生活节奏。
新居认为,日常的每一刻都获得应有的尊重与支撑。这正是新居生活推出“楼下+”服务体系构建的起点:一场从“管理物业”到“运营生活”的深刻进化。
新居生活品牌执行官凡卫卫在《服务,从“心”出发》演讲中一语道破核心:“服务的本质,是让生活重获从容的主权。”基于此,“楼下+”并非简单的功能叠加,而是一个以“精准链接”和“持续生长”为特质的有机系统。它围绕三大核心动作展开:
·把空间塑造好——让楼下从“景观”变为“场景”。
·把场景呈现好——将医疗、文化等服务引入社区最后一米。
·把社区运营好——建立动态优化机制,随需求持续迭代。
依托三大基础架构,聚焦 “食住行健” 四大痛点,“楼下+”给出精准解决方案:
新居生活“楼下+”服务体系
“楼下 +” 食:简化买菜、处理、烹饪流程,让家宴客时体面从容,重塑烟火气。“楼下 +” 住:覆盖家电维修、家居微改、保洁等服务,家的烦恼都有靠谱答案。“楼下 +” 行:解决打车难、最后一公里等出行痛点,让每次出发优雅从容。“楼下 +” 健:提供身边健康管家服务,小毛病在线咨询,父母看病更省心。
然而,新居的思考更进一步:当生活需求被满足,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链接便成为新命题。因此,“楼下+”亦是重建邻里关系的起点。通过运营少儿植物科普、植愈工坊、运动社群、四点半学堂等社群与活动,我们鼓励业主成为社群主理人,让楼下空间自然转化为情感交汇的活力场。
至此,“楼下+”服务体系完成了价值重塑——“食行住健”保障生活根基,实现“身边有个人,随时可上门”的承诺;“邻里社群”是增值生活的情感链接器,满足生活以外的情绪需求。二者相辅相成,既关乎物理生活的效率,更关乎心灵情感的温度。
“共建新主城”的理想,江北的“向新”,人居生活的迭代,不只是一个人的努力,也从来不是一家企业的独行,而是所有热爱这片土地的力量的同心、同行。
发布会的压轴环节,新居与三大合作品牌方领导共同启动了“2025城市·向新「北岸生活」”。
这一刻,不仅是「北岸生活」的启幕,更是一座城市与一群理想共建者的双向奔赴。新居以“向新”为约,携手合作伙伴,共同绘制北岸生活的现实蓝图,但真正的焕新之力,更在选择江北、留在北岸的人。
2025 年,长江水依然会奔涌向前,而北岸的生活美好正在上映,正如点亮仪式中每一束微光的汇聚,北岸生活的美好未来,将由在此栖居的每一个你我来定义。我们向每一位心怀期待、扎根于此的“江北人”致敬:你们的期待,是北岸澎湃的方向;你们的理想,是新主城生长的动力。2025,向北而行,生活向新。